《人民日报》微信公号的陈述,实际上是在还原一种事实,亦是在指出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区别:土地使用权是国家向组织、机构及个人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利,土地使用权在出让时根据开发类型分为不同的使用年限,譬如,民用住宅用地权属年限最高为70年。而房屋所有权属于个人产权,它是永久的,没有期限限制,只要房产没有完全毁损灭失就能一直享有。由此来理解,即便在70年之后,只要按照当时规定续签土地,房子依旧能够一直居住下去。
常识在被还原,那种对于房屋所有权的普遍焦虑情绪,当能得以稍稍缓解。不过思虑至此并不能停止。在我们看来,关于“永不垮塌的房屋产权”,至少还有两个延伸性的解读角度。其一,既然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清晰,那么在日常生活之中,职能部门就当严厉打击那种故意混淆“房屋产权”的所作所为(尤其是不良开发商的作为);其二,虽然房屋所有权是永久性的,但到底有多少房子可以等到“永不垮塌的产权”呢?
需要被着重谈及的是后者。关于中国建筑特别是民用住宅寿命之低,已非第一次提及。见诸媒体的报道中,对此亦有相对权威的说法。早在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,当时的住建部负责人就公开表示,我国新建建筑寿命平均不到30年。而根据我国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,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,一般性建筑为50-100年?!靶陆ńㄖ倜骄坏?0年”,如此数据实在太触目惊心与难以接受。
然而仔细探究,一切却并不那么意外。中国建筑特别是民用住宅为什么使用寿命如此之低?一个方面在于建筑质量的日益下滑,姑且不说大型建筑活动中的层层分包乱像,就算在最日常的房屋施工中,所谓“楼歪歪”“楼倒倒”现象也时有出现;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城市规划的朝令夕改,由此带来房屋非自愿的被拆除。有些建筑,甚至刚建成没多久,就面临被爆破解体的命运。两重缘由叠加,于是催生中国房屋寿命的日益变短。
何以审视“房屋产权远不止70年”的权威结论?只是单纯地还原此种真相,可能依旧不够。在相关媒体释疑之后,有关职能部门亦当迅速行动起来,主动出台或解释相关规定,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界限更清晰,让公民的房屋所有权得到最大程度?;ぁS氪送?,仍然要关注到房屋的使用寿命问题。如果我们的房屋总是在三四十岁就夭折,那么何谈70年甚至更长的房屋所有权?在某种程度上,房屋寿命的长短,和房屋产权期限一样令人牵挂。潇湘晨报评论员 王聃
来源:红网综合
作者:王聃
编辑:孟畅
本文为房产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